芥末堆
芥末堆是一个专注于教育产业信息挖掘与传递的行业内资讯服务媒体平台。
关注
本文作者|9 蛋
本文编辑|潘灿
排 版 | 空缺
上个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接连发布,纷至沓来的文件让智慧校园建设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作为国内最早建立因特网站、开展多媒体教学的中学之一,人大附中一直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先行者。
1998年开展信息化探索至今,精良的硬件设备、与时俱进的技术一直被认为是人大附中长年“领跑”的关键点。然而,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普及,“装了不用”、“为了用而用”等现象不断出现,人们发现,除了技术,智慧校园建设或许存在其他不可缺少的环节。
近日,芥末堆专访人大附中信息中心主任赵海涛,请他介绍了人大附中智慧校园建构模式、核心特征、经验挑战等,希望给其他学校带来帮助。
管理向服务转变
据了解,“智慧校园”概念最早由浙江大学在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浙江大学认为:智慧校园指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
作为人大附中信息技术中心主任,赵海涛主管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主要面向一线师生,既要依据老师、学生提出的需要,提供有创新力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也要随着技术进步、政策变化,推动原有教学模式变革。
“可以说,我们是学校最接近一线师生的地方之一。”赵海涛笑道。
智慧校园和传统数字校园相比有何区别?
在赵海涛看来,智慧校园是对传统数字校园的扩展与提升。以往的数字校园强调实现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则强调基于数字校园的数据,通过教学与技术的创新融合,形成开放丰富的课程设置,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个性化的学习支撑体系,以及民主高效的组织架构。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赵海涛说,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主决策,要尊重来自一线的数据和老师、学生的需求。
他坦言,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需要校政企三方协同,通力合作。
一方面,学校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只靠行政命令说话。他指出,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多靠行政力量、从上至下推动。其实,未来的信息化更多要由下至上,从学校到地方到国家推动,从市场需求推动,这样才能更好得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产品本身要做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赵海涛认为,部分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如创客教育、VR教育目前仍停留在技术开发阶段,只是让学生体验了一些新技术,开拓了视野,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的产品是游离于学校教学核心之外的,很容易流于硬件的堆砌,空间环境的升级。“这类产品如果能围绕课程,做一些深化的设计,效果会更好。”
赵海涛反复强调,一切技术、产品、方案,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如果不能落实到服务老师、学生上,其实都没能抓住教育的本质。如何理解、分解一线师生的需求,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产品,避免误差,这本身体现了信息技术部门的水平。
减负增效,推动个性化教学
那么,老师、学生的普遍需求是什么?
赵海涛给出的答案是“减负增效”。“老师的最核心的诉求是能在减轻重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把课教好。学生最核心的诉求普遍是少做题,少做重复性的劳动,还能提高成绩,其实他们的诉求很接近,就是减负增效。”
赵海涛说,老师的教学其实存在很多重复性的劳动,例如重复性答疑、重复性作业批改、重复性知识讲解,“这些就是我们解决的重点,我们希望通过一些产品服务,给老师减负,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从学生维度来讲,传统大班授课模式存在一些重复、无效的学习,个性化程度不够。“我们希望采集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推送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做有针对性的测评和反馈,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可能。有句话说,人工智能技术是目前唯一出现的,有可能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一个工具。”赵海涛说,“这一服务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在课前、课中、课后。”
对于如何更好地服务老师、学生,满足其需要,赵海涛给出了三点经验。
一、顶层设计灵活、可重组。智慧校园建设涉及的层面很多,包括课程、教学、空间、组织等等。课程上,人大附中设计了多元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教学上,学校倡导主动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很多因素都是不固定的,是可变化的,这就要求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要足够灵活、可重组,这样能少走很多弯路。
二、强调关联性。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如课程部门,教学部门、环境部门、技术部门、教师发展部门等。这就需要学校各部门进行协调,最好有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如智慧校园工作小组,小组最好直接隶属校务会或一把手,这样工作效率会比较高。“小组中,业务部门提供需求、技术部门提供方案,大家共同协商,决策实施。”
三、重视后期运维。人大附中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即专业的IT服务团队。团队提出的口号是服务内容明晰,方法规范,流程标准,质量可控。“信息中心不能只给师生一个账号,然后用不用、怎么用全凭自觉,而应给他们明确的任务目标,合适的指导,帮助他们利用这些工具和产品,这样才能很好得用起来。”
赵海涛说,具体来说,信息中心的后期运维主要包括三方面:
重视培训。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种子”,示范课、基本功比赛为催化剂,鼓励老师应用技术,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重视服务。制作服务目录、手册,发放给每个学生、老师,告诉他们学校可以提供什么样的IT服务,保证师生能将产品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设有相对成熟的IT服务部门,可以随时帮助师生解决问题,每月还会形成服务质量报告及满意度调查表。
实行评教制度。评价分成十几个维度,其中很重要的维度,就是老师的创新方法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水平。
不同应用数据的底层汇聚将成解决重点
除服务师生外,信息中心还将依据外部环境,借由技术进步,推动师生教学方式转变。
赵海涛说,从业二十年,自己见过很多产品,也见证了技术的更新迭代。他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讲,技术的进步已经领先很多教育理念、方法的进步,很多课程需要重新设计梳理,课堂生态、教学评价指标也需要重构。
例如,对老师来说,高考改革对线上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现有的教学师资和教学空间已经无法承载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大量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线上完成。
而对学生来而言,AI技术或将学生从重复记忆、练习中解放出来,未来,学生应该重点培养高阶能力,比如创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如何让知识学习在课外,知识内化在课堂,这是老师学生之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赵海涛还透漏,信息中心采集了包括学生考勤、课堂表现等综合素质评价类数据,学生在教学平台、软件上留下的学习行为数据等。未来,信息中心计划将采集到的数据综合起来,挖掘分析,然后提供给老师、学生、家长等决策主体,为其参考决策、行为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谈到实现过程中的难点,赵海涛说,教育信息化初期,容易出现教育与技术分离的现象。
但随着市场容量的逐渐增大,师生应用信息化产品越来越深入,教育信息化市场也更为公开透明,很多产品面世前都会找学校反复试用、打磨,先在校内完成需求分析和产品研发,后走向市场,这让技术和教学相脱离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
他认为,智慧校园建设目前的难点是不同应用数据的底层汇聚。“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会引入大量互联网上的学习工具和学习产品,‘开放的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生态系统’这一点很重要,也很难做。”
赵海涛说,现阶段学校以智慧校园和智慧教育为核心,引入了很多有竞争力的互联网产品,包括办公软件类软件、学习平台类软件、以及教学资源等。“现在我们非常头疼的就是这些不同种类的互联网产品,如何在底层数据架构上打通,这也是我们在下一代人工智能+智慧校园时代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作者:9蛋
芥末堆 记者
正活在梦想之中的教育记者皮卡然!
RECOMMENDATION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